随着征信体系的完善和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了零售转型,在信用卡、消费信贷等领域发力,充分挖掘当前市场的客户需求,提升业务收入,并借助金融科技进行生态圈的打造。实际上,多数商业银行近两年来已将大量信贷投向了信用卡业务。
在刚刚由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9)》中的数据显示,2018年信用卡的交易金额达到了38.2万亿元,其增速24.9%是五年来的最高水平。信用卡活卡率为73.2%,人均持卡量达到0.7张。信用卡未偿余额6.85万亿元,同比增长23.2%。信用卡损失率为1.27%,较上一年度的1.17%略有上升。
信用卡扩张
由于经济下行的压力和消费金融市场需求旺盛,银行信用卡业务进入了一个快速繁荣的时期。在银行看来,信用卡是零售转型的关键一环,对客户具有较高黏性,且分期等创新业务也成为了银行利润的增收点之一。
2018年,商业银行信用卡扩张进一步提速,交易额、活卡率以及人均持卡量等方面的增速均处于5年来的最高水平。《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9)》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银行卡的发卡量为78.3亿张,较上一年增长11.4%。但是信用卡发卡量9.7亿张,同比增速为22.8%。信用卡活卡率达到了73.2%,人均持卡量0.7张,两项指标均处于历史高位。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信用卡的客户画像更为精准,也为发卡规模进一步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国内信用卡市场仍有较大的空间,人均持卡量尚不足1张,较发达国家3.5张的持卡量仍有一定的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在银行打通线上和线下业务后,消费场景化为信用卡的获客和产品创新提供了动力。尤其是在一定生态圈中,信用卡已经成为了消费的一种必要载体。
近两年来,商业银行信用卡“冲规模”非常明显。由于网点和零售客户数量的关联性,大行在发卡量上具有一定优势。目前,工行、建行、农行和招商的信用卡发卡量均超过1亿张,其中工行累计发卡量超过1.5亿张,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2018年中新增发卡量最多的是农行,达到了1800万张。股份制银行中,光大银行2018年新增发卡量超过1500张,同比增速达到了64.05%,也表现出了后者紧追的架势。
银行卡专业委员会主任、光大银行副行长武健表示,2018年,银行卡产业继续持稳向好,整体风险平稳可控,累计发卡和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受理环境不断优化,境外受理国家和地区持续增加;支付更加活跃便捷,对消费的支持和拉动作用日益主动、全面。
欺诈风险下降
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跑马圈地”的同时,信用卡的风险一直是业内比较关注的话题。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9)》中的数据显示,国内信用卡未偿余额有所增长,未尝信贷总额达到了6.85万亿元,同比增长23.2%,其规模相比2014年的2.34万亿元增长192.73%,但是增速却有所趋缓。信用卡的损失率为1.27%,较上一年度的1.17%略有提升。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此次披露的数据中,信用卡的欺诈得到了进一步的抑制,信用卡欺诈率为1.16%,较2016年2.35%的峰值下降很明显。
该报告认为,在信用风险管理中,防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包括了健全风险管控机制,注重安全合规发展;优化迭代授信策略,提升贷前风险识别能力;加强贷中资产组合管理,把控风险业务敞口;创新贷后催收手段,提升智能化资产处置能力。
“信用卡的风险与地域经济、银行风控等因素都有直接关系。”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有的银行发卡把关严格,可能坏账就少一些,有的银行发卡还在采用粗放式的规模,可能潜在的风险就要大一些。当然,如今各家银行对于银行卡发行量的重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活卡率。银行信用卡产业的发展趋势肯定也是要走向“精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