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平均在成立4年零4个月后才第一次获得贷款。”这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谈及金融支持服务小微企业时曾透露的讯息。
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性难题,近期多个部门密集发文,督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形成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合力。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6万亿元,增速持续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
国民经济“生力军”亟待资金支持
小微企业是经济新动能培育的源泉,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着“毛细血管”般的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合计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有数据显示,中小微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以及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微企业还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不过,起到国民经济“生力军”作用的小微企业,却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凸显出“补血”乏力的趋势。根据人民银行统计,小微企业平均在成立4年零4个月后第一次获得贷款。小微企业要熬过了平均3年的死亡期后,才会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背后有深刻的经济规律。“小微企业‘缺信用、缺信息、缺抵押’的根本症结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其金融服务总体上依然面临成本高、风险大、供需不匹配、财务可持续性不强等全球共性难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表示。
多部门密集发文凝聚政策合力
近期,各部门展开多项行动,提出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等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基层信贷投放积极性的意图: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23条具体措施;
银保监会召开座谈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建立有效调动基层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制定独立的信贷计划、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坚决摒弃“一刀切”做法等要求;
“落实无还本续贷、尽职免责等监管政策,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银保监会在上周末发布的题为“加强监管引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公告中提及,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效发挥监管考核“指挥棒”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