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3月17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就百姓生活的社会热点问题上交提案和建议,其中,取消长途漫游费以及“无现金社会”话题的讨论等与社会发展趋势贴合紧密,值得大家关注的是,“无现金社会”成为两会热词之一。
“无现金社会”引发全国两会热议
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从国家层面大力支持各地推动“无现金社会”建设,让每个老百姓身处的场景都能实现无现金服务。这样一个讨论也顺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高速发展,给普通百姓带来诸多生活便利。
而“无现金社会”议题成为两会关注热点之一,突显了这两年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移动支付全球领先,这得益于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在全民范围内的普及以及后来主流手机厂商的移动支付应用的相继上线。
依托淘宝网的覆盖能力,支付宝理所当然成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宝更是成为每个人手机里的必备应用。紧随支付宝崛起的微信支付,凭借微信本身的社交属性,极大增强了微信支付应用的使用粘性,成为全民扫码支付的另一个杰出代表。
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开疆扩土下,从大城市到偏远乡镇,基本覆盖到了全部人群。但中国移动支付仍在以蓬勃势头发展,从去年开始,各大手机厂商纷纷进入移动支付领域,为人们的移动支付提供全新选择。Samsung Pay、Apple Pay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移动支付应用。以Samsung Pay为例,一年前在中国上线,便迅速成为移动支付的新秀,不但有广泛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优势,而且将移动支付场景扩展到更丰富的领域。
Samsung Pay支持创新的MST(磁信号安全传输)技术,结合NFC技术,既可用于NFC终端POS机,也可以用于没有NFC功能的磁卡式POS机,因此能够在绝大部分有POS机的线下商家中使用,尤其是Samsung Pay与支付宝合作,简化支付宝使用步骤,更便于支付宝使用群体的使用,成为移动支付系统融合的典范,覆盖了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不仅如此,从去年年底开始,Samsung Pay从北京上海开始支持交通卡刷卡服务,近来又实现了APP内支付功能。这些丰富场景的使用,又为中国向“无现金社会”迈进助了一把力。
中国的移动支付,正是通过以上几种形式的互相促进、融合与补充,丰富支付场景的实现,线上线下的普及,覆盖了从公共服务到个人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全面开启了中国并不遥远的“无现金社会”。“无现金社会”正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政府都在大力推行的发展趋势,而中国无疑最具备率先建成无现金社会的基础。这也正是今年两会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全面推进无现金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
科技手段破除消费安全隐患
事实上,这一讨论还应聚焦技术层面。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李子川认为,“无现金社会”是指多数交易场景中实现交易媒介的数字化,即从支付或者流通的形态上,部分纸质货币演变为电子货币,这种趋势会逐渐增强,但是整体迈入“无现金社会”过于理想化。
李子川解释称,一方面,由于用户行为的偏好,并不是所有货币持有者能够接受以及使用电子化交易;另一方面,在开放的虚拟网络下,技术上的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交易记录虽然可追溯,但也易被篡改,现金货币有它存在的价值。
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网贷之家联合创始人朱明春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从现金支付到信用卡支付,再到移动支付,这一趋势已经越发普及,但是需要高度关注资金安全问题。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支付机构人士坦言,支付市场参与者众多,由于一些支付机构对消费者的保护不够,如泄露敏感信息、挪用备付金等。目前来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大型支付机构并未传出发生过相关问题的消息,但是不排除一些小型支付机构内控薄弱、风控松懈。
事实上,央行和地方政府已经针对上述问题频频亮剑,一是对前期累计的风险进行化解和处置;二是强化基础建设,出台网络支付办法,推行账户分类制度,对支付机构实行分类评级;三是加强监管,清理非法从事支付业务的机构,对持证支付机构的违规行为敢于“亮剑”。
此外,谢双成认为,应该鼓励院校科研机构与市场参与者深化合作,加大对生物识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密码与安全攻防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力度;鼓励在被论证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加快研究向应用的转化落地,提升无现金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总之,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言,对于非银支付这一新兴事物,不是一开始就去束缚其手脚,而是既要鼓励发展,也要防范风险;支持支付业真正把心思都放在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支付系统的效率、安全和为客户服务上,央行的有关政策和激励机制也要实现这样一点,这对于将来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不断的发展,移动支付成为多数消费者选择的支付方式,但是资金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如何才能破除消费安全隐患,提高科技手段是一方面,个人保护好自身信息是另一方面。“无现金社会”不在那么科幻了,终有到来的一天!关于贵金属交易市场的最新进展、行情分析以及现货白银开户知识等,敬请关注斗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