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日,距离2016年“双十一”还剩下一周时间,不过,提前备战好的电商们已经着手开始预售等各种促销活动。双十一商家价格大战即将开启,然而,各大电商平台上的促销信息是真的优惠吗?通过调查发现,双十一前夕,面对各个平台的严密监控,还存在部分商家玩起“猫腻”的现象,“悄无声息”提高商品价格,而后进行看似“火爆”折扣促销。
“促销季”成商家价格欺诈多发期
近数天,一名微博用户报料称,其于10月27日在某平台的一家国际运动品牌官方旗舰店看中一件灰色夹克,当时商品标价250元。令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同件商品的价格就飙升到了499元,并且该价格一直维持至今。他随后联系到了该店客服,询问为什么仅仅相隔一天价格就突然大幅涨价,质疑商家是“为了双十一欺骗消费者”。不过,商家的回复只是简单说价格进行调整,并未详细解释涨价的原因。
随后,在使用比价网站搜索该商品的价格波动情况时发现,这一商品全年价格基本维持在250元,10月底突然涨到499元。该商品的购买页面显示,专柜价和原价均为499元,双十一狂欢价为219元。这样一来,经过双十一前的提价,打折幅度就由原来的8.8折(250元降到219元)变为4.4折(499元降到219元)。
在调查中发现,电商平台上类似情况除了在服饰、日用品等领域外,3C、家电等品类同样存在,此前,还有电商平台因为涉嫌价格欺诈被官方处罚。
对于价格欺诈现象的多发,资深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表示,在6·18、双十一等电商促销季,因周期短、强度大、交易频繁,成为电商价格欺诈的“多发期”。同时,电商平台价格欺诈具有隐蔽性,多数消费者不容易注意到,即使察觉,也因存在取证难、申诉流程繁琐等问题,在维权时面临种种困境。
提高准入门槛且加大处罚力度
面对多发的价格欺诈,一些电商平台采取了相应措施。阿里公关部门工作人员张鲲鹏周三表示,天猫“双十一”活动规则对价格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管控。而京东近日宣布,今年双十一期间,京东为平台上的自营手机、自营家电等商品,专门推出了相应的价保服务。
不过,业内人士称,要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权益,更重要的还在于提高网购平台商家准入门槛,同时,加大对厂家和平台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升违法成本。
葛甲表示,目前C2C类平台上的店铺准入门槛低,只需很低成本就能开店,违法成本也很低。他建议,国家出台法律法规或者电商平台提高准入要求,在开设店铺时须缴纳高额保证金,一旦查实价格欺诈行为,没收其高额保证金。
另外,根据现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涉嫌价格违法的处罚,只是“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经营者因实施价格欺诈行为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违法成本低,收益高,存在比较大的违法动力。”葛甲建议,对于查实的发生在电商平台的价格欺诈行为,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平台方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双十一”狂欢节对于消费者来说,电商促销季无疑是一个疯狂购物的机会,然而,让消费者看似能尝到“甜头”的节日却存在价格“猫腻”,这将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因此,提高准入门槛且加大处罚力度能够更好的让商家公平、公正的竞争,同时,消费者也能更好保护自身利益,在购物狂欢节中愉快地“购一把”!关于贵金属交易市场的最新进展、行情分析以及现货白银开户知识等,敬请关注斗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