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电脑、网络等进行消费购物、资金转账以及缴纳费用......个人信息额更加透明,因此,不法分子通过电信、黑客等技术手段,窃取银行卡信息进而盗取卡内资金的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网络盗刷“新手段”又现,一个链接“扫光”卡内所有金额!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发布通知,于今年9月至2017年4月在全国开展联合整治非法买卖银行卡信息专项行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打击网络盗刷银行卡。记者多地采访了解到,和以往窃取储户磁条卡信息后“克隆”卡盗取账户资金不同,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银行卡盗刷出现新特点,用户可能点个链接卡里的钱就没了。
网络盗刷银行卡案件频发 诈骗手段繁多涉案金额大
据公安部经侦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前5个月,全国立案查处窃取、收买、非法提供银行卡信息犯罪案件177起,同比上升4.5倍。银行卡信息泄露方式从以往的改装POS机、ATM机窃取数据和密码等,发展为利用黑客技术或伪基站、钓鱼网站等批量盗取方式。
记者在福建、湖南、广东等地采访了解到,在网上盗刷案件中,诈骗分子冒充电商平台客服人员,以“订单出现异常需退款”发短信,或是虚拟银行客服号码发送“积分兑换”“网上银行升级”等短信,诱骗受害者点击木马链接或登录钓鱼网站,获取受害者身份证号、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窃取其账户存款。
验证码看似安全却易被盗 银行卡内金额是如何没了?
银行业内人士介绍,各银行基本都是通过动态验证码来保障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安全。但从发案情况看,看似安全的动态验证码也容易被诈骗分子盗取,造成盗刷高发。
2015年7月,犯罪分子利用重庆三峡银行研发的在线支付平台“三峡付”,3天之内窃取43名客户逾百万元银行卡资金。
根据办案人员介绍,首先,犯罪分子向受害者手机发送含有木马病毒的短信,在受害者点击含有病毒的短信之后,犯罪分子就能获取手机内的全部信息并拦截该手机之后收到的任何短信。
接着,犯罪分子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开户人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开户银行预留手机号等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注册“三峡付”电子账户,将受害者银行卡与“三峡付”账户绑定。
之后,通过拦截受害者手机收到的验证码,犯罪分子就能设定“三峡付”账户交易密码,将受害者银行卡内资金通过“三峡付”账户转账、在线消费等。
网上盗刷银行多不担责 防范银行卡盗刷多举并措
据了解,被盗刷的资金一般很难追回,由谁担责也存在争议。福州中级法院近年来审理多起银行卡盗刷案件,该院民二庭相关负责人表示,储户和银行的争议焦点主要在于持卡人对密码等个人信息泄露是否存在过错,储户对银行在安全监管方面存在漏洞举证能力较弱,在维权中处于弱势。
记者在湖南、福建等地法院采访了解到,从司法判例看,犯罪分子窃取受害者磁条卡信息后“克隆”银行卡的,法院判决银行承担部分乃至全部赔偿责任的案例较多,但受害者被木马病毒入侵或钓鱼网站窃取银行卡信息后盗刷的案件中,银行不承担责任是多地法院的普遍观点。
市场多位银行业人士认为,网络盗刷案件中,信息泄露的源头是受害者本人,很难认为银行方面存在过错。
一些公安民警、银行业人士和法律专家表示,防范银行卡盗刷应当多措并举。储户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不要点击来历不明的短信链接、图片等信息;从银行的角度,要升级技术手段,包括改进手机银行、网络银行单纯依靠短信验证码进行资金账户操作的模式,采用更高防护技术防范盗刷,对反常资金流动加强追踪监管。
网络盗刷案件为何频发?这些漏洞也是关键所在,例如,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没有落实央行关于账户转账金额限制和实名制要求,使得公安机关查处资金流向、追回赃款面临较大难度;某些银行卡资金充值到电子账户时没有额度的限制;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违规发放POS机,也给犯罪分子进行网络盗刷有机可乘。
网络盗刷案件屡屡发生,人们在生活当中不仅需要保护好个人的资料信息,特别是在使用电脑和手机上网的时候,不要点击一些没有明确来源渠道的短信链接或者网址链接,而且在进行银行转账时,需要保护好动态验证码和密码,防范被盗刷的风险!关于贵金属交易、现货白银开户等知识请关注斗斗金!